本文来源: 金融帮
86
|
前言:一面是资产规模超76亿、贷款余额近70亿的体量,一面是仅228万元的年度净利润,内蒙古蒙商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商消金”),在持牌消费金融阵营中走出了令人费解的曲线。 近日,蒙商消金公布的2024年成绩单引发行业关注。在资产规模达到76.5亿元(同比增长22.6%)的同时,其全年净利润仅有228万元,甚至达不到2023年净利润的一成,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然而当行业将目光聚焦于其惨淡的利润表现时,更值得警惕的是隐藏在背后的商业模式困境,助贷合作方因权益费用引发的投诉风波。 背靠“微博”流量高地,协同效应不足 “蒙商消金”本应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第二大股东微梦创科网络科技(中国)公司(微博运营主体,持股40%)坐拥庞大流量入口,新浪系高管曹国伟、王高飞等位居股东方核心。 微博钱包已构建起涵盖借贷、理财、保险的金融生态。然而,市场期望与现实反差巨大。蒙商消金并未有效利用微博的流量资源,反而更多活跃于腰尾部网贷平台,扮演资金方角色。 结合近期[金融帮]收到的几位粉丝的反馈,其微博钱包中的微博借钱的贷款,其中一位粉丝一共借了10余笔,资金方均是地方性银行,鲜见蒙商消金身影,这侧面印证了股东协同的缺失。 业绩分化之谜:规模狂奔,利润失速 2024年,蒙商消金的经营数据呈现诡异分裂:资产规模达76.5亿元(+22.6%),贷款余额增至69.5亿元(+14.7%),营收6.1亿元(+10%+),但净利润却遭遇断崖式下跌,仅为228万元。 两大因素吞噬利润:一是信用减值损失同比陡增5000万元;二是所得税费用激增178%,达2100万元。 助贷模式埋雷:投诉缠身的灰色地带 业绩下滑背后,潜藏着更深层的商业模式困境。蒙商消金通过与第三方网贷平台合作助贷,但在合作中,平台方捆绑的会员费、虚高商品权益、双担保费等额外费用,成为推高借贷综合成本至36%。
部分助贷平台甚至超过36%。这种做法引发了大量消费者投诉,将蒙商消金拖入争议漩涡。 监管重拳频出:规范合作与保护消费者 助贷乱象已引起监管高度警觉。2024年实施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专门设立章节强化合作机构管理与金融消费者保护。行业处罚案例亦传递明确信号: 哈银消金因“未在借款合同中向借款人披露合作类产品的年化综合资金成本”被罚30万元。 兴业消金则因“未按规定及时终止与严重违规第三方机构合作”、“将贷前调查关键环节外包”等五项违规,收到2024年消费金融领域最大罚单(170万元)。兴业消金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的1720件投诉中,大量涉及第三方平台额外收取担保费和会员费的问题。 这些罚单暴露了机构在合作机构管理、贷前贷后风控以及内控自主能力上的严重不足。 破局之路:回归本源,激活股东资源 面对业绩困局与高压监管,蒙商消金亟需战略转型。继续依赖风险重重的第三方助贷模式难以为继。 激活股东资源是关键: 与其向外盲目拓展网贷合作,不如优先协同股东资源。微博巨大的流量池是尚未有效开发的富矿。打通微博钱包与蒙商消金的直连通道,不仅能大幅降低获客成本,更能实现对贷款全流程的风控把控,从根本上规避第三方合作引发的投诉风险。 回归持牌机构本源: 消费金融的本质应是普惠金融,而非高息陷阱。蒙商消金必须平衡商业利益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强化自主风控能力,坚守合规底线。 站在监管与市场的双重十字路口,持牌机构的核心价值在于风险定价能力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平衡艺术。告别助贷灰色地带,激活微博流量宝库,构建直达用户的合规信贷体系,才是其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正道。 |
10月以来,平安、光大、建行、中行等多家银行密集公告,将数十亿元规模的信用卡、消费...
今日(11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浙江网商...
摘要:“分期商城”模式为何成为投诉新热点?监管利剑下,高息贷款换上新马甲,进而引...
今日(11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浙江网商...
今日(11.20),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公告,同意深圳市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
近日(11.14),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2025年第6 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
2024年5月,重庆市发布全国首个小贷行业消保指引,开创了地方金融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
长期逾期资产正被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集中摆上货架,负债人解决历史债务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