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马上消金获赔0.5亿!永安财险败诉背后揭开联合贷保险的风险暗礁

金融帮 2025-6-11 07:29 110人围观 执法动态

# 执法动态
前言:一纸终审判决,超5000万赔偿落槌!永安财险败诉背后,揭开了联合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中隐藏多年的“服务费”博弈真相。近期(5月29日),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安财险”)披露重大诉讼临时报告 ...

马上消金获赔0.5亿!永安财险败诉背后揭开联合贷保险的风险暗礁

前言:一纸终审判决,超5000万赔偿落槌!永安财险败诉背后,揭开了联合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中隐藏多年的“服务费”博弈真相。

近期(5月29日),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安财险”)披露重大诉讼临时报告,宣布其与重庆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上消金”)的合同纠纷案终审判决结果。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于5月16日裁定永安财险需支付综合服务费及相关费用合计超0.5亿元。这家老牌险企2024年2.04亿元的净利润数字旁,被划上了一道深刻的红线,超5000万元的赔偿金额占其全年净利润四分之一以上。

01 纠纷始末:联合贷款保险合作的“服务费”之争

时间回溯到2022年7月,永安财险与马上消金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在联合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中达成合作,永安财险为借款人提供保证保险服务,马上消金则提供客户服务、系统技术支持及保后管理等综合服务,并收取相应费用。

随着业务推进,双方对综合服务费支付条款的理解差异浮出水面。当借款人逾期导致赔付压力增大,永安财险认为“借款人停缴保费后无需继续支付服务费”。而马上消金则坚持服务费与保险赔付责任相互独立,双方因综合服务费支付问题产生纠纷。

2024年5月,这场合作裂痕演变为法律对决。马上消金向成渝金融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永安财险支付2023年四季度至2024年一季度的综合服务费、违约金及维权费用,标的金额高达1.4亿元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一审法院于2024年11月26日作出判决,支持了马上消金的核心诉求。法院认定合同条款合法有效,强调服务费支付义务不受保险赔付情况影响,要求永安财险支付两期服务费1.3亿元及日利率0.05%的违约金。

永安财险不服判决,于2024年12月向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在终审中,重庆市高院维持了一审判决的核心内容,但将赔偿总额调整至超过5000万元这一数字虽然较一审有所减少,但对2024年净利润仅2.04亿元的永安财险而言,仍是一笔不小的财务负担。

02 争议焦点:隐性风险暴露与行业警示

此案的核心争议点表面是服务费支付条款的理解差异,实则揭示了联合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中深层次的风险错配问题。在永安财险与马上消金的合作模式中,永安财险的信用保证保险被捆绑销售为增信工具,而所谓的“综合服务费”实质可能涉及利润分成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大量借款人在不知情情况下被强制投保,导致综合融资成本高企。当逾期潮爆发,保险公司拒绝继续支付服务费,暴露了此类业务“风险与收益不对等”的结构性弊端。保险公司承担了主要信用风险,而综合服务费的支付义务却独立于赔付责任,形成权责失衡的局面。

永安财险近年已大幅收缩融资类保证保险业务,保费规模从2018年的18.79亿元锐减至2024年的1.47亿元。此次败诉金额占其2024年净利润的25%,对刚走出“净利润四连降”的永安财险形成持续压力。

宁波银行对永安财险的另一笔2.03亿元服务费索赔仲裁仍在进行中,这场风波远未结束。判决书背后的行业变革暗流涌动,保险公司与金融科技平台的合作模式亟待重构。

该案触发《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发生判决公司赔偿金额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的重大诉讼案件,应当披露相关信息并作出简要说明。永安财险在5月29日披露临时报告,正是履行这一法定义务。那些仍沉迷于“风险兜底”合作的机构,该醒来了。

03 行业困境:转型阵痛中的警示信号

作为陕西国资控股的全国性险企,永安财险拥有分支机构超千家,但近年业务停滞不前,车险占比70%的结构性问题突出。新任总经理周晖面临的不仅是诉讼赔偿,还需解决合规隐患与业务转型挑战。

2024年永安财险收到监管罚单50余张,暴露了内控漏洞。此次诉讼更揭示了在金融科技合作热潮中,保险公司往往低估了隐性连带责任。保险公司需审慎评估隐性连带责任避免沦为消费金融平台的“风险兜底方”。

监管趋严态势明显。2024年一季度,银保监会披露因信保险违约增加导致赔付率激增50%。今年7月,《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即将到期修订,新规必将强化风险管控要求。

04 马上消金:违规不断,投诉缠身

“马上消金”作为国内头部消费金融公司,正深陷多重困境。暴力催收、违规收集用户信息、高息等合规问题层出不穷,监管处罚不断,用户投诉激增。

2025年2月,旗下安逸花APP因“未提供有效的用户账号注销功能”被国家网信办点名,这并非首次。暴露数据管理存在严重系统性缺陷。

2023年12月,重庆银保监局因贷前审查不严、委外催收管理不审慎,对马上金融罚款100万元;

关联事件:2024年11月,澎湃新闻发布调查《卧底催收公司30天》,揭露催收行业恐吓、骚扰、爆通讯录、伪造身份等恶劣行径,马上金融被点名

2021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 《关于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通报》

天黑猫投诉近30显示,投诉高达近1700条,其中暴力催收、收取担保费存在高息等问题占比最大;累计投诉量接近3.5万条,大量用户反映遭遇电话轰炸、恐吓家人、恶意扣款等问题。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