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这九家公司冒充律所非法催收被报案!

众律宝 2025-10-29 09:04 139人围观 财经频道

# 财经频道
近日,上海政博律师事务所一纸报案材料,揭开了催收行业长期存在的灰色一角。这9家公司:江苏盈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鹏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尘阳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詹基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金通速科技有限 ...

这九家公司冒充律所非法催收被报案!

近日,上海政博律师事务所一纸报案材料,揭开了催收行业长期存在的灰色一角。这9家公司:江苏盈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鹏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尘阳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詹基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金通速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卫信网络科技哟选公司、郑州微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河南蓝广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西趣多芬科技有限公司。涉嫌冒充该所名义,通过106短信通道向不特定人群发送含有“胁迫还款”“虚假法律追责”等字眼的催收短信。


这九家公司冒充律所非法催收被报案!

来源:上海政博律师事务所

这些看似“权威”的短信,不过是利用信息差制造的心理炸弹,精准狙击债务人的恐惧心理。本文将穿透个案,剖析这条冒充律所催收的灰色产业链何以形成,并为您提供一份切实可行的自救与识别指南。

01灰色产业链—为何冒充律所成为催收“标配”?

冒充律所进行催收,本质上是一种低成本、高威慑的策略。对不少债务人而言,律师事务所代表着法律的严肃性与强制性。催收方盗用律所名义,意在瞬间击穿债务人的心理防线,迫使其在慌乱中还款。

这条产业链的运转,依赖三个关键环节:需求方(委托催收的甲方,可能包括一些不良网贷平台)、执行方(这些涉事的科技公司,负责实际操作)、通道方(电信运营商,提供106短信服务)。在这条链上,如果运营商未能对短信内容及发送者资质进行有效审核,就为违规行为提供了通道。

02法律透镜:冒充行为与共同责任如何界定?

从法律角度看,此事件涉及多重违法甚至犯罪风险。对于直接冒充者,其行为首先构成民事侵权,侵犯了被冒用名称的律所的名誉权、名称权,同时也侵犯了收到短信的公民的人格尊严权。若短信内容包含恐吓、威胁信息,则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冒充行为与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相结合,则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如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等。

对于提供通道的106短信运营商,绝非可以“不知者无罪”搪塞。根据《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短信息服务提供者负有对发送者身份、资质及短信内容进行审核的义务。若未履行该义务,为违法信息传播提供了帮助,监管部门可对其处以警告、罚款,甚至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的处罚。

在民事上,若运营商“明知或应知”侵权事实仍提供帮助,可能与侵权人构成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责任。

在刑事上,如果能够证明运营商明知他人利用其通道实施犯罪而仍提供支持,情节严重时甚至可能被认定为共犯中的帮助犯。

这不仅是一种行政违法行为,更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当冒充律师催收涉及恶意骗取他人钱款时,其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最高可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若催收短信中包含“胁迫还款”、“虚假法律追责”等内容,则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对发送恐吓、骚扰信息干扰他人生活的行为,可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

2025年4月,平川区法院判决的一起特大非法催收案中,20人因采用“软暴力”催债构成寻衅滋事罪获刑。该团伙披着“法律咨询公司”外衣,2年内对2万余人实施37万余次非法催收。

03火眼金睛—五步识破真假法律催收

面对层出不穷的催收短信,咱们普通老百姓如何保护自己?以下五步法可供参考。

1、核实发送号码:正规律所发送的律师函或法律文书,通常会使用事务所官方备案的固定电话或工作手机号,极少会仅通过一个匿名的106开头的商业营销号码段来发送重要法律文书。对106号码要保持高度警惕。

2、审视内容专业性:真正的律师函或法律文书,格式严谨,会明确写明委托人、事由、法律依据、律师联系方式、律师事务所盖章等。那种语焉不详、仅用“法律追责”等大字眼吓唬人,却连基本案件编号、具体债权人都模糊处理的短信,极有可能是假的。

3、警惕不明链接与个人信息索求:正规法律文书绝不会在其中嵌入要求你点击还款或填写身份证、银行卡、密码等敏感信息的链接。任何引导你到不明网站进行操作的行为,都是危险信号。

4、交叉验证:如果你对短信内容存疑,不要回复短信或点击任何链接。应通过官方渠道查询相关律所的公开联系方式,主动去电核实。同时,也可以尝试联系最初的借贷平台,确认债务催收是否已被授权给第三方。

5、保留证据:完整截屏保存收到的短信,注意要包含发送号码和完整日期。这些信息是后续向公安机关、通信管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举报的关键证据。

总结与警醒:上海政博律所的这次报案,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催收行业规范建设的漫长之路。治理冒充律所进行催收的乱象,需要法律、技术、行业自律与公民警惕的合力。对于个人而言,了解自己的权利,掌握识别的技巧,保持冷静的头脑,是应对一切不法催收最坚固的盾牌。

备注:本账号主体为自媒体,非新闻机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