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警惕!年化超2000%的“高炮”网贷借担保还魂有借款人1秒被扣30%

金融帮 2025-11-6 20:51 106人围观 财经频道

# 财经频道
近期,多个权威信源如新京报、财中社等,报道持牌机构涉助贷乱象,高炮网贷借“担保”复活、双担保藏收费陷阱。其中提到2025年7月,赵某在“富益花”APP上借款2000元,然而资金刚到账1秒,就被辽宁国信融资担保有限 ...

警惕!年化超2000%的“高炮”网贷借担保还魂有借款人1秒被扣30%

近期,多个权威信源如新京报、财中社等,报道持牌机构涉助贷乱象,高炮网贷借“担保”复活、双担保藏收费陷阱。

其中提到2025年7月,赵某在“富益花”APP上借款2000元,然而资金刚到账1秒,就被辽宁国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划走600元作为“担保费”,实际到账仅1400元。14天后,他却需要还款2008.22元,实际年化利率高达1132.65%。

9月钱某在“好想用”APP借款3000元,到账2秒内被中融国远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划扣1050元,9天后还款3008.22元,实际年化利率竟飙升至2200.86%。

曾于2019年被央视“3·15”晚会曝光的“714高炮”(7天或14天超短期高息贷款),如今改头换面,借着“担保增信”的名义重出江湖,令不少借款人防不胜防。

01高炮网贷新变种

“714高炮”早年曾因央视曝光而沉寂一时,但新京报贝壳财经近期的调查发现,这种超短期、超高息的贷款模式如今正以担保增信的名义重新出现。赵某和钱某的遭遇惊人相似,极短的借款周期(7-14天)、资金到账后“秒扣”30%-35%的“担保费”、实际年化利率均超过1000%。

更令人困惑的是,这些借款人均表示未看到任何借款合同或协议,对于担保费的具体用途和计算方式一无所知。

持牌机构牵涉其中更增添了这一乱象的复杂性。辽宁国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和中融国远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均为持牌融资担保公司,本应是金融风险的“守门人”,却疑似成为违规收费的“工具方”。

02双担保陷阱,隐蔽性更强

比超短期“高炮”网贷更为隐蔽的,是“双担保”模式下的费用拆分陷阱。“双担保”模式将息费拆分为“24%+X%”的组合,24%部分包括借款利息和融资担保费,而“X%”部分则为担保服务费,由另一家担保公司代收,造成消费者“莫名被扣款”。

两项担保相关费用费用大多合计占借款本金超过10%。加上贷款利息,实际年化利率已突破24%的司法保护线。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为借款人通常只关注主合同中的利率,而难以察觉这些额外费用会使综合融资成本大幅上升。

03行业潜规则与牌照乱象

“双担保”模式已成为助贷行业秘而不宣的“潜规则”。一方面,助贷平台希望通过高定价覆盖下沉资产的坏账风险;另一方面,放款的金融机构需要扩大资产供给,获取较高固定收益。这种需求催生了复杂的收费模式。

令人担忧的是,近半个月内,根据企查查查询显示,名称或业务范围包括“融资性担保”的新增企业就超过2000家,其中以“非融资担保服务”居多。

这些担保公司准入门槛相对较低,成为助贷平台轻易获取的“合作伙伴”。“目前助贷行业,绝大多数助贷平台36%的资产都是双担保模式,甚至会有一家助贷平台关联多家担保公司的情况。”

根据新京报的报道。更令人警惕的是,涉事平台“富益花”和“好想用”自身资质疑点重重。“富益花”仅有官方微博却无明确运营主体,“好想用”更是查不到任何注册信息。

牡丹江市融通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富益花”的出资方出现在借款人账户信息中,却公开否认开展放贷业务,暴露了行业中可能存在的牌照出租乱象。

04监管新规构筑防线

面对助贷乱象,2025年4月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助贷新规》),于10月1日正式施行。在收费规范上,新规构建了三重防护网:

一是强制合并计费,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将担保服务费、贷款利率、平台服务费等所有费用全额纳入“综合融资成本”,且年化利率不得超过24%的司法保护上限;

二是禁止变相收费,严令增信机构不得用“咨询费”“顾问费”等名义抬高费率;

三是推行风险定价,要求担保费率与借款人信用状况挂钩。

在机构管理上,新规建立了“名单制管理”机制:商业银行需自主审核合作增信机构资质,仅允许与持有正规牌照、且无违规记录的机构合作,并每季度评估其代偿能力。

借款人防范指南

面对助贷乱象,山西省金融监管局近期发布风险提示,建议消费者从四方面加强防范,《助贷新规后!山西金融监管局发布涉助贷风险提示,专瞄征信有问题的借款人下手!》

核实资质:办理贷款前,核实平台运营方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等资质;

查询合作名单:根据助贷新规,商业银行应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消费者可通过金融机构官方渠道查询合作机构名单,如平台不在公布名单内,需谨慎对待;

细读合同:签订贷款合同时,应明确贷款主体,认真阅读合同条款,重点关注收费标准、退款政策等,警惕格式条款陷阱。若发现不合理条款或模糊表述,应要求解释;

警惕虚假宣传:对“低门槛、快速放贷”等宣传语保持警惕,明确除已披露的息费项目外,是否还会收取其他费用。

金融帮建议:金融消费者应提高风险意识,不轻信不实宣传,对于不明扣费要及时质疑并保留证据,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声明:信源来源语新京报、财中社等,本账号主体为自媒体,非新闻机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相关推荐